4個方法 找到心中理想屋

文/劉宇蘅 圖/編輯台
首購族一定都有類似經驗,從一開始想買房子,有時一晃眼就過了1、2年,特別是前幾年房市驚漲時,眼巴巴地看著房價漲上去,對於買到心中理想屋的條件,從華廈慢慢退而求其次選擇公寓,房數也從3房縮水2房。然而,台灣目前房市處於修正循環,該怎麼做才不會重蹈覆轍?
第一,利用房市修正期,努力存下「第一桶金」,也就是自備款。理財教母林奇芬認為,對小資族來說,年輕人越早投資越好,雖然年輕時資本不夠多,但在琢磨投資功力期,難免會投資失利,相對損失成本較少。
對小資族來說,存下自備款,是晉升有殻族的根本。
小資女依照風險承受度選擇不同投資方式
在標的選擇上,小資族可考慮定期定額買台股基金,但要挑到短中長期相對強勢基金,低點購入且長期持有,這是最簡單的方法。若覺得挑基金很麻煩,不妨可買台灣指數型基金ETF。出過多本理財書籍的樂活達人施昇輝,就是靠著操作一檔台灣50,除了領股息之外,每年低買高賣賺價差,讓退休生活無虞。
第二,第一間屋未必在市中心。許多專家強調,第一間房子一定要買在市中心,如此才能增加換屋本錢;只是經過前一波房價飆漲,市中心房價水漲船高,難以成為年輕人的首選。但施昇輝主張,年輕人一定要買房子,因為老了未必租得到房子,加上政府推動「以房養老」政策,房子未來也能成為退休收入的一部分。
第一屋不一定要買在市中心,不妨先求有、再求好,但一定要能保值。
用4原則 一定能買到房子
施昇輝強調,第一屋以自用為目的,只須考慮保值,而且「只要把握沒電梯、沒車位、距離捷運站10分鐘及不買車」等四大原則,30歲前的雙薪家庭,要買下總價500萬至600萬元房屋,一點都不難。
第三是看屋範圍不要太廣。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張金鶚曾提出,每一個人都要建立「心中之尺」的觀點,這個意思是理想的房屋,應該要符合自己的需求比如地點、區位及產品等條件,要從自己需求考慮,而非市場或建商的推銷話術。
在看屋的過程,不要漫無目的亂逛,最好先鎖定2至3個目標區域,比如距離長輩家、工作地點或小孩就學地點等附近,都是縮小看屋範圍的方法,再請當地房仲人員介紹理想物件或優質社區,才能深入個別比較。
在看屋之前,最好先確認心中之尺,也就是確定自己需要的需求及區位等,才不容易受到市場的影響。